2025新疆经济半年报丨农业生产平稳增长 夏粮单产再创新高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刘毅
今年上半年,新疆锚定打造全国优质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战略定位,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增强农业供给保障能力,农业强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95.7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5.6%。农业生产实现平稳增长,粮食、畜禽、果蔬等群众“菜篮子”产品保障有力,赢得了主动。
优化生产结构 稳定粮食供给
近日,阿勒泰市640台地万亩高标准农田基地。阿勒泰地区农业农村局供图
今年上半年,新疆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在确保口粮安全的前提下,按照“稳面积、优结构、攻单产、提产能”的工作思路,以及“稳小麦、扩玉米”的路径,进一步调整粮食种植结构,通过压减果粮间作低产田等措施,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玉米等高产秋粮,实现粮食生产向质量效益转型。
夏粮进入收获期后,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全面摸排小麦成熟时间、土壤墒情等状况,确定适收时间,准确掌握本地农机服务组织作业能力,分农户、分地块做好机具供需对接,联合公安交管、交通运输等部门落实跨区作业农机运输车辆高速免费通行政策,及时发放联合收割机、插秧机跨区作业证,确保农机调度顺畅、夏粮颗粒归仓。夏收期间,全区投入联合收割机1.4万台左右、参与跨区作业的超5000台,为夏粮颗粒归仓提供了有力装备支持。
数据显示,2025年新疆夏粮生产总体呈现“面积调减、单产提升、总产略减”的态势。夏粮播种面积达1662.1万亩,下降5.4%,但播种面积仍居全国第八位。夏粮总产(预计)达到684万吨,排名全国第6位,为历史第4高位。全区在主动调减95万亩低效种植作物面积的背景下,仍贡献全国夏粮总产的4.6%,粮食生产结构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生产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西部粮仓”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科技支撑有力 单产再创新高
7月17日,兵团第六师奇台农场冬小麦高产创建实产验收现场。淮振杰 摄
今年新疆气候条件总体有利于粮食生长,各地深入推进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普及推广小麦缩行增密、主茎成穗等关键技术,粮食良种覆盖率不断提高,高标准农田种植小麦的占比持续提升,“水、地、种、机、技”深度融合促进粮食单产提升的趋势更加明显。
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在单产提升中的促进作用,今年4月,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发布2025年自治区粮棉果畜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筛选出推广面积大、生态适应性好、产量品质表现优的主导品种,按照种植区域进行布局,指导各地加快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其中,对夏粮主要作物品种小麦,按照南疆冬小麦、北疆冬小麦、伊犁河谷冬小麦、春小麦区4个种植区域布局,明确主导品种16个,并配套适用栽培技术,提高各地小麦生产水平,支撑夏粮稳产增产。
同时,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下沉一线开展技术包联,以关键农时、关键要素为重点,开展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示范展示和指导培训,推动农业生产服务指导特别是病虫害防控“最后一公里”落实到位,切实增强农民科学种田本领,将更多试验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大田增产潜力。
数据显示,2025年新疆夏粮单产再创新高,达411.5公斤/亩,比上年增加11.1公斤/亩,增长2.8%,连续三年增加超10公斤,较全国夏粮平均单产高35.9公斤,夏粮单产水平跃升至全国第6位;单产增量、增速均居全国首位。其中小麦单产实现连续7年增长,达到411.7公斤/亩。据测算,因夏粮单产提升,带动夏粮总产量增加18.4万吨。
供给能力提升 “菜篮子”产品更丰富
今年上半年,新疆夏粮喜获丰收,果蔬、畜禽、水产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菜篮子”产品供给充足,生产能力持续提升。
7月22日,在和静县疆菌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智能恒温棚,该合作社理事长周波展示他种植的银耳。夏欢摄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疆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82.66万吨,同比增长6.1%;瓜果类产量150.51万吨,同比增长9.5%;园林水果产量83.75万吨,同比增长8.1%。
今年以来,新疆持续以“牧九条”政策优化落实为导向,促进肉羊增产、肉牛提质,各地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饲草生产能力,推进托养代管、职业代牧、社会化服务一体发展,加快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
上半年,全疆猪牛羊禽肉总产量102.37万吨,同比增长2.6%,禽蛋产量25.09万吨,增长28.4%,6月末,全疆生猪存栏536.52万头,同比增长8.6%;牛存栏848.65万头,增长2.6%;羊存栏4280.54万只,下降3.6%;家禽存栏7385.54万只,增长11.5%。
俯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三文鱼养殖基地,圆形养殖网箱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天然水库之中(资料图)。赵学林摄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新疆依靠4600余万亩宜渔水域,特别是高山冰雪融水形成的冷水资源,大力发展以冷水鱼养殖为主的现代渔业产业。各地依托自治区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撑,积极开展遗传育种、营养与饲料、养殖模式、病害防治、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示范服务,加快补齐渔业技术短板,探索出一条生态化、高值化的特色发展路径。
今年上半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达到7.48万吨,同比增长6.49%。三文鱼、赛里木湖白鲑鱼、白斑狗鱼等冷水鱼和土著鱼产业前景持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