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小品丨以发展促人权:中国经验与世界主张
柳华文
7月8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9届会议通过中国主提的“发展对享有所有人权的贡献”决议。这是自2017年中国提出该决议以来,首次未经投票以协商一致方式获得通过。
人权不是孤立存在的,就人权说人权,是不科学和不完整的。人权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实际生活中每一个人的待遇、感受,是实实在在的实践。人的尊严不只是简单承认和赋予的问题,既源于人格,也源于每一个权利主体在全面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收获和成就,源于所处社会环境的安宁、稳定和繁荣。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是联合国专门致力于讨论和促进人权事务的机构,成立的初衷是实现多边人权审议的客观、公正、非政治化和非选择性。一路走来,初衷的实现殊非容易。一些国家抱着旧的人权工具化、武器化的思维不变,长期偏重公民和政治权利,贬低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继续攻击、抹黑别国。美国对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予取予求,进退失范,不仅悍然宣布不与理事会接触,而且屡次反对联合国《发展权利宣言》中倡导的发展权,甚至公然反对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历史岂容倒车,一些过时的做法不得人心。
在进入新世纪之际,联合国正式提出和平、发展和人权是联合国改革和发展的三大支柱。这三者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片面强调其中一个而忽视另外两者往往就是简单化甚至虚伪的表现。
联合国成立80年来,世界大致保持了长时间、大范围的和平,发展成就有目共睹,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也今非昔比,但是挑战和问题仍然非常明显。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社会和整个人类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新旧交织。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将其写入宪法、对外关系法,既在国际舞台上联合各国共同推进,又率先垂范、积极践行。中国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为联合国和世界提供新方向、注入正能量、提供新希望。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过去四年中国经历了国际环境剧烈变化等多重困难挑战冲击,但国民经济保持了年均5.5%的增长速度。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义务教育巩固率和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都在95%以上。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成果,正在实打实地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世界各国人民都求和平,谋发展,追求人权进步。当下,中国实践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提供了启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发展促进所有人权,当代中国人权观的核心要义也正是国内和国际人权事业健康发展的真谛。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的新决议表明,中国经验正在经由更多国家的联合倡议,成为世界主张。
(作者为新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新疆人权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