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拱里藏着古建筑千年不倒的奥秘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
不用铁钉,也无需黏合剂,古人是如何让高大的木构建筑屹立千年而不倒的?吐鲁番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唐代斗拱,揭示了其中的奥秘。
这件看似不起眼的斗拱出土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是唐西州时期一座建筑的重要构件。斗的外形如同长方形托盘,长21.2厘米,宽14.8厘米,高9.5厘米。拱则像一只伸长的手臂,长75厘米,高17厘米。斗底部的方形小卯,恰好与拱上的榫紧密相连。
馆藏于吐鲁番博物馆的唐代斗拱。吐鲁番博物馆供图
作为安置在立柱与屋檐之间的承重构件,斗拱由“斗”形木块和“拱”形曲木纵横交错、层叠组合而成,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具标志性的元素之一。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彩绘木亭模型(现陈列于新疆博物馆),其柱顶华拱后尾同样以榫卯相接。“这两件文物不仅反映唐代中原建筑技艺对西域的影响,更彰显了当时斗拱结构所蕴含的智慧和艺术魅力。”新疆博物馆研究馆员阿迪力·阿布力孜说,唐代斗拱硕大、简洁、间距疏朗,体现出大唐雄浑自信开放的气韵。
斗拱的雏形可追溯至周朝,但在汉代才广泛应用于建筑。唐宋时期是其发展的黄金时代,斗拱用材硕大,结构作用突出。例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斗拱,单拱出挑就达2米,通过层层叠加将屋檐重量传递至立柱;“昂”构件巧妙利用杠杆原理,使建筑出檐深远且稳固结实。
到明清时期,斗拱的角色逐渐从结构主力演变为建筑装饰。故宫太和殿的平身科斗拱虽仍保持五踩重翘结构,但纵向构件厚度已减至唐宋时期的二分之一,更多承担装饰功能。
陈列于新疆博物馆的彩绘木亭模型。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赵梅摄
斗拱能成为古代建筑的中坚力量,奥秘在于榫卯的精妙“咬合”。这种结构不仅均匀分散屋顶重量,更能增加屋檐外挑距离,形成特有的深远出檐,既有效遮阳挡雨,又赋予建筑雄伟气势。
更令人惊叹的是,斗拱结构还具有优异抗震性能。当地震来袭,构件间通过微小位移可巧妙消解地震能量。这便是许多古建筑无需铁钉、黏合剂却能屹立千年的关键所在。
此外,斗拱层叠的结构还深藏着古人的宇宙观和礼制密码。其自下而上、层层出挑的设计类似天宇层级,暗合“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构件间相互制约、彼此平衡的关系体现了中庸思想;而斗拱的形制与数量则遵循森严等级规范——唐代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宅邸可用七铺作斗拱,普通民居禁用;明清时期故宫三大殿斗拱多达七层,王府则限五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