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丨牧民身边的“兵巴郎”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杨舒涵 通讯员 满银德
“兄弟,我妈妈和孩子夜里上吐下泻,脸都白了……”7月21日清晨7时,牧民哈森·别克焦急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敲击着郑小五的耳膜。
作为新疆军区某保障队“爱心服务热线”值班室干部,郑小五深知牧民求救有多紧急。他一边用流利的哈萨克语安慰哈森“别慌,我们马上到”,一边在手机导航软件上找到了哈森家毡房的位置——位于乌鲁木齐南山库尔萨依夏牧场深处的一个牧点。
很快,一条指令迅速下达:“爱心服务队,一级上士陈博带队,目标哈森家,紧急医疗救助!”
半小时后,医疗队抵达哈森家的毡房前。陈博和两名卫生员背着药箱和急救包跳下车,顾不上擦汗,立刻俯身查看面色蜡白的老人和哭闹不止的孩子。
卫生员熟练地听诊、量体温、询问症状,迅速判断是急性肠胃炎,当即拿出药品指导服用。陈博则带着另一名战士,仔细检查了毡房外的水桶和奶桶,发现蓄水桶因前日暴雨有些浑浊。
陈博一边指导哈森进行沉淀消毒,一边反复叮嘱夏季食物储存的要点。“鲜肉要挂阴凉通风处,奶制品一定要盖严实,生水千万烧开再喝……”
看着老人和孩子服药后痛苦减轻,哈森紧锁的眉头慢慢舒展开来。“以前遇到这种事,心像被鹰叼走了,只能往几十公里外的卫生所赶。现在好了,‘兵巴郎’的电话一响,心就落回肚子里了。”
“兵巴郎”在为老人测量血压。王晓涛 摄
这条由官兵们24小时值守的“爱心服务热线”,早已成为牧民们遇到意外时最坚实的依靠,是名副其实的“生命线”和“定心丸”。
“自1984年,前身部队的官兵们就与当地牧民结下了‘石榴籽’般的情谊。”陈博说,这份长达40年的军民守望、鱼水相依的深厚感情,正通过新时代的“热线”延续。
实际上,热线铃声承载的,远不止紧急救助这么简单。
夏季草场补贴啥时候发、牛羊口蹄疫疫苗怎么打……只要牧民不理解的问题,都会拨通热线电话咨询。
“我们精准对接牧民需求,围绕草畜平衡奖励、养殖补贴等牧民关心话题,策划了一些活动。”保障队干部廖明鹏说,他与几位精通哈萨克语的战士一道,选择在午后牧民们习惯聚集纳凉的老胡杨树下“开讲”。
草场补贴怎么计算、疫苗免费接种的时间地点……没有讲台,廖明鹏盘腿坐在地上,用牧民常用的方式,掰着手指头算细账:“看,巴哈提大哥,你家草场载畜量控制得好,今年补贴能比去年多这个数!”看着他比划数字的手指,人群里传出一阵笑声和惊叹。
针对牧区儿童暑期父母忙于放牧、无暇看管教育的难题,“爱心服务队”特别组织了一支“候鸟支教团”。中士郑士彬弹得一手好吉他,他带着乐器,到牧民毡房开设“暑期小课堂”,和孩子们一边唱歌、跳舞,一边学习知识。
在国防教育小课堂上,郑士彬展示着边防战士巡逻的图片。“老师!我长大了,也要骑大马保卫祖国!”此时,爱国拥军的种子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悄悄萌芽。
2019年部队转隶后,服务全面提档升级。在热线与流动的“爱心服务队”基础上,细化出了专业的“政策宣传组”“健康巡诊组”“设施维修组”,官兵们通过精细化服务,将温暖与保障送到每一顶毡房前。
盛夏是牧区生产的黄金期,也是雷雨、冰雹、山洪等灾害性天气的高发期。“爱心服务队”的“兵巴郎”们深知“防”胜于“救”,未等求助的铃声响起,他们已踏上巡牧之路。
组长李斌带着战士,踩着木梯爬上储草棚顶,用铁钉加固松动部分,更换损坏的塑料布;电工则猫着腰,沿着羊圈围栏仔细排查电线,将裸露、老化的线路用绝缘胶带缠紧,套上PVC管,并反复测试避雷针的接地是否良好。
另一组战士挥动铁锹,疏通被淤泥堵塞的排水沟渠,确保雨水能顺畅流走,同时协调帮助几户住在低洼处的牧民,提前将应急饲草料转移到地势高的草棚里。
“李组长,上次那场雹子来得急,要不是你们提前几天来帮我钉牢了这棚顶,我的草料可就全泡汤了。”摸着刚刚被加固一新、结实牢靠的储草棚顶棚架,牧民艾德力·吾买尔感激地说。
在远离城市的牧场,无形的电波如同坚韧的丝线,一次次穿越广袤草原、连绵山谷,传递着讯息,更承载着军民之间那份牢不可破的情谊与坚守。
在天山脚下,牧民身边的“兵巴郎”们,用脚步丈量着牧场的土地,用真心守护着牧民的平安,用行动书写着新时代军民鱼水情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