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丨茶香润天山
在中国,不同地域、不同习俗的人总能因茶而联结在一起。茶,早已超越饮品的范畴,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与文化认同的纽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添缕缕馥郁芳香。
●李国健/文
中国人的清晨常从一杯茶开始,无论是江南烟雨里清香淡雅的一盏绿茶,还是高原雪域一碗香味醇厚的酥油茶,抑或是西北大漠中一壶橙红透亮的茯茶,不同地域、不同习俗的人总能因茶而联结在一起。在中国,看似寻常的清茶,早已超越饮品的范畴,升华为流动的文化符号,成为刻在中华民族血脉里的生活美学。这缕茗香不仅飘香中原,更跨越万水千山,在新疆绽放出别样华彩。
游客在位于喀什古城吾斯塘博依街的百年老茶馆里品茶聊天。约提克尔·尼加提摄
中国作为茶叶的故乡,饮茶历史悠久。从考古资料看,中国最早的茶叶遗存可以追溯至战国早期。陕西汉阳陵出土了两千一百年前的茶叶,西藏故如甲木墓地发现一千八百年前的茶叶残体。从存世文献来看,西汉辞赋家王褒《僮约》中即有茶叶买卖和饮用的记载。
茶叶最初产于我国西南地区,兼具药用与食用价值,后经历代发展,种植范围扩展到黄河以南地区。唐代陆羽《茶经》系统总结了唐代中期以前茶叶发展、生产、加工、品饮等方面的情形,深入发掘饮茶的文化内涵,将饮茶从日常生活习惯提升到了艺术和审美的层次,推动了茶道的盛行。宋代点茶、斗茶之风盛行,茶沫胜雪的盏中乾坤,尽显时代风雅。明清时期,散茶冲泡成为主流,饮茶真正成为世俗生活的一部分。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黄茶六大茶类格局定型。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化层面。六大茶类滋味万千,采青、萎凋、杀青等工序凝结匠心,紫砂壶的温润、景德镇瓷器的清雅、盖碗的包容等共同构筑茶具美学王国。崇尚自然和谐、心怀诚敬谦和、追求心境澄明、体悟幽深禅意的茶道精髓深入人心,茶成为儒家礼仪的载体、道家天人合一的媒介、禅宗明心见性的途径,贯穿人们的礼仪、人际交往,展现“和而不同”的哲学智慧,成为维系社会和谐的温情纽带。
辽阔的北疆平原,丰茂的南疆绿洲,新疆大地处处可以感受到各族群众对茶的喜爱。新疆与茶的渊源,最早可追溯至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让茶叶有了进入西域的路径。中原茶叶穿越沙漠戈壁,一路向西,开启了在新疆的传播篇章。
唐代茶马贸易兴起,进一步推动茶叶流通。《新唐书·陆羽传》记载:“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漠北草原生活的回纥(即回鹘)等民族通过茶马互市大量获取茶叶,饮茶之风渐盛。与此同时,中原的饮茶器具、礼仪等文化也伴随茶叶传入回鹘等游牧民族。回鹘西迁后,茶文化在新疆地区更为兴盛,深刻影响当地人民的生活。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地出土的唐代《托盏侍女图》,生动描绘侍女托茶盏敬茶的场景,成为当时饮茶习俗西传的有力佐证。
唐代茶叶的生产和贸易发展,使得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贡茶、税茶、茶马互市等都是唐时确立的,茶税也成为仅次于盐、铁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因此,唐代茶文化欣欣向荣。到了元代,饮茶习惯在新疆地区得到进一步普及。明清时期贡茶制度的改革,促进了中原和新疆地区茶叶、茶文化的交流。清乾隆年间,每年十万担茶叶西运新疆地区。纪晓岚在乌鲁木齐所作的诗:“闽海迢迢道路难,西人谁识小龙团。向来只说官茶暖,消得山泉沁骨寒”便是福建茶作为官茶西运的历史。
新疆虽因地理气候不适宜茶树生长,却挡不住茶文化的蓬勃发展。对以牛羊肉和乳制品为主要饮食的新疆百姓而言,茶不仅能消食解腻、生津止渴,千百年来的交流融合,饮茶还被各族群众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
新疆百姓将中原茶文化与本土生活、饮食习惯结合,形成独特的饮茶习俗,奶茶最具代表性。醇厚的茯砖茶与本地奶源相遇,诞生了多样的奶茶文化。哈萨克族偏爱咸奶茶,煮茶时将茯砖茶掰碎,用天山雪水煮沸出琥珀色茶汤,兑入鲜奶,加酥油或奶皮子增香,搭配包尔萨克等面点。既是抵御严寒的热量补给,也是待客最高礼仪,茶多奶厚代表情谊深厚。除奶茶外,药茶也彰显地域智慧。维吾尔族以茶入药,成为风俗习惯,饮茶养生观念深入人心。维吾尔族更喜甜茶,常加丁香、肉桂等香料,他们称茶为“恰依”,更把涵盖各类与茶相关的民俗和礼仪活动、大小聚会称为“恰依”,人们品茶交流,茶成为社交纽带。茶文化在新疆的发展过程中,也促进了手工铜制品的发展。百姓认为相对于其他水壶煮的茶水,铜壶水煮的茶汤口感顺滑,滋味清甜,如若“绢水”。铜壶性价比高,经久耐用,可传好几代人。小小的铜壶成为新疆各族群众喜茶爱茶的历史见证。
中华茶文化“和敬怡真”的价值观,在新疆多民族聚居地区得到生动体现。“和”贯穿茶文化,体现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茶馆里,不同民族、职业的人围坐品茶,分享生活,成为消除隔阂、增进团结的纽带。“敬”体现在饮茶礼仪中。家庭聚会或社交场合,主人热情泡茶,双手奉上以示尊敬,既是对客人的礼遇,也是对茶文化的传承。“怡”与“真”反映在品茶心境与对本真的追求。忙碌中泡一杯香茗,感受身心愉悦,回归自然真实。新疆百姓品茶注重品质口感,追求纯粹美好,体现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真善美的向往。婚丧嫁娶、节庆聚会中,一杯茶承载真挚情感与祝福,超越语言界限,成为各民族心灵相通的媒介。
值得一提的是,新疆虽不产传统的茶叶,但产花草茶。新疆人利用独特的地域优势,用植物、花果、叶子搭配制作成茶,罗布麻茶、昆仑雪菊、楼兰茶、乌苏柳花茶等新疆特色茶颇负盛名。为适应气候、保健身体,群众在生活实践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维吾尔医药(和田药茶制作技艺),该技艺在2021年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种因地制宜的文化适应,印证了中华文化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形成了独特的边疆茶俗。
喀什、伊犁的老茶馆以古朴风貌吸引八方来客,成为文化地标与旅游名片。同时,绿茶、红茶、乌龙茶等更多茶类涌入市场,被新疆百姓接纳。茶艺馆在城市兴起,精致茶席与优雅冲泡技艺为传统饮茶注入新审美。年轻一代拥抱时尚奶茶与水果茶、冷泡茶,展现茶文化的包容与活力。政府、协会与企业积极推广,举办茶博会、茶艺赛事;天山绿茶种植探索虽刚起步,却为未来带来可能;茶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以特色茶馆体验、茶乡之旅拓宽传播路径。传承者们还创新融合传统茶道与少数民族茶文化,如将南疆药茶冲泡技法与工夫茶结合,让新疆茶文化焕发新生。
古道悠悠,茶香袅袅。飘入新疆的茶香,经过千百年岁月的洗礼,在天山南北历久弥新。它跨越千年,在天山南北扎根绽放,既保留中华茶文化精髓,又融入地域特色,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与文化认同的纽带。未来,这缕茗香将继续浸润这片土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添缕缕馥郁芳香。
(作者单位: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