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天网评|从“豆选”到教育援疆 教育之光点亮边疆
7月18日,《新疆日报》上的两则报道,引起了我的关注与思索。一篇是《从“豆选”到全过程人民民主》,另一篇是《“苏老师”:跨越千山万水的“课堂接力”》 。
1952年2月,疏勒县一区一乡的麦场上,6位贫农候选人背对着乡亲们而坐。农民们一脸庄重,手指捏着苞谷粒或豆子,挨个走到自己信任的候选人面前,将手中的“选票”投入对方的帽子里。这温馨而质朴的画面,正是中国基层民主发轫之初的动人一幕——“豆选”,被摄影师袁国祥用镜头永久定格。
在那个时期,新疆教育水平极为落后,相关数据表明,当时新疆学龄儿童入学率不足20%,文盲率竟高达90%。也正因如此,才出现了“豆选”这种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特殊选举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新疆各族群众齐心协力、团结奋斗,新疆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阶段。新疆教育事业的进步,与祖国的整体发展息息相关,也离不开兄弟省份的大力支持。西部计划、相关省市新疆高中班、援疆支教团、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等一系列政策相继落地,让新疆文化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疆各族群众的文化水平也得以大幅提升。
在报道里,当下,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苏老师”这个称呼正被人们广泛传颂。其实,“苏老师”并不是指某一位教师,而是江苏援疆教师团队的亲切代称,其中饱含着当地师生对这些援疆教育者的深深敬意与信任。
教育为帆,新疆各族群众跃上了发展的潮头,发展成果已惠及家家户户。
如今,新建改扩建学校如珍珠般分布在天山南北,单“十四五”期间,新建改建的学校就达5848所。在帕米尔高原,克州江苏实验中学占地4000平方米的崭新实验楼已投入使用,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按照国内一流标准配备器材。在和田乡村,幼儿园里传出孩子们稚嫩的诵读声。在伊犁河谷,现代化实验室让牧区孩子第一次透过显微镜,窥探到细胞的奥秘。
崭新的校舍和充足的师资力量,不仅改善了城乡教育生态,更改变了边疆下一代的人生轨迹。从“豆选”时代的扫盲,到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完成义务教育,教育改变的不仅是个人命运,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坚固桥梁。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子走进高等学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的成长,更是民族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精彩蜕变。历史照片里的“豆选”与高原上的朗朗读书声,仿佛是两个时空的对话。教育之光,正照亮着新疆的每一寸土地,无声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新疆人。(魏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