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万里行·遇见 丨石榴籽里的温暖传承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魏永贵
这是一张全家福。照片里,一个汉族女孩笑意盈盈,亲热地搂着塔塔尔族妈妈照力得汗·瓦里吾拉。
女孩名叫薛民丽,8岁起,照力得汗就把她接到自己家中,当成自己的孩子抚养。如今,薛民丽已是一名在校大学生。
7月4日,“边关万里行——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型全媒体采访活动”北疆组成员来到奇台县大泉塔塔尔族乡,聆听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照力得汗·瓦里吾拉的感人事迹。
先说照力得汗与薛民丽的故事。
这段不同民族、没有血缘的“母女情缘”始于2011年。
照力得汗是大泉塔塔尔族乡社会救助中心主任。她在一次走访中得知,大泉塔塔尔族乡牛毛泉子村8岁女孩薛民丽的父母患病,靠民政救助维持生活。薛民丽从小就生活在吉木萨尔县的外公家里,然而外公年事已高,抚养孩子力不从心。
照力得汗萌发了把孩子接过来照顾的心思,于是,她赶到吉木萨尔县见到了薛民丽。
今年22岁的薛民丽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照力得汗妈妈的场景:“她走过来摸着我的头,拉着我的手说话,让我感到很温暖,忍不住就哭了。”
孩子的眼泪,一下子流进了照力得汗的心里。
照力得汗将薛民丽转学到奇台县第六小学,并承担了薛民丽的学习生活费用。每逢节假日,她都会将薛民丽接回家,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
“那个时候我意识到,比给贫困孩子捐款捐物更重要的是给他们妈妈般的关爱和呵护。”照力得汗说。
当时,照力得汗的大儿子在读初中,小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家务活也很繁重,但是照力得汗照顾薛民丽时非常细心。
“在这个家里,我收获了无微不至的爱,有爸爸妈妈,还有哥哥和弟弟,他们非常关心我、爱护我。”薛民丽说,“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刚住到学校宿舍的第二天,晚上10点多的时候,爸爸妈妈到学校来了,专门带了包书皮的纸。那时候学校熄灯早,宿舍里黑乎乎的,爸爸妈妈就借着楼道里的灯光,给我把书皮包好了。”
2022年,薛民丽考入新疆师范大学化学专业学习。照力得汗送薛民丽上大学那天,薛民丽松开妈妈的手后,不敢回头。“我怕我一扭头看妈妈,就会哭。”她说,“但我知道,因为妈妈,我的内心充满力量。”
2024年,照力得汗的小儿子考上了北京大学。送孩子去北京上学时,照力得汗特意带上了薛民丽。照力得汗说:“我们是一家人,去首都北京就要一起去。”
照力得汗对乡里的孩子们也给予了很多关注。2014年,大泉塔塔尔族乡“爱心妈妈”互助协会成立,照力得汗任协会会长。
协会定期开展走访活动,让更多像薛民丽一样的孩子充分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家住大泉塔塔尔族乡大泉湖村的茹扎·赛力江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碍,照力得汗得知后积极劝导茹扎的家人树立信心。经过努力,照力得汗成功为茹扎申请到低保和康复项目,并带茹扎到新疆民政康复医院进行康复治疗。
照力得汗的善举感动了无数人,激励着周围的人。
11年来,“爱心妈妈”互助协会成员达到158人,参与志愿服务人数2.3万人次,累计志愿服务64000小时,帮助困难群众近2000人次,累计捐款捐物40万元。“爱心妈妈”互助协会被昌吉回族自治州评为巾帼先进集体。
大泉塔塔尔族乡居民玛尼热·纳司哈特是这个温暖团队中的一员。
“我上初中时,母亲因病去世,花光了家里积蓄,是照力得汗妈妈帮助了我。我那时起就下了决心,要用温暖来报答温暖。”玛尼热说。
在照力得汗和“爱心妈妈”互助协会帮助下,玛尼热开了一家理发店,并加入了协会。多年来,她为乡里生活困难村民义务理发,深受村民好评。此外,她还与患病儿童玛合麦提·哈力木一家结对子,经常带着礼物去看望玛合麦提,成了孩子心中的“爱心妈妈”。
“‘爱心妈妈’的队伍不断扩大,帮助的群众也越来越多。”照力得汗说,“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微光成炬,爱心护航。奇台县城乡成立了“红石榴”“爱心联盟”等30余支公益团队,越来越多的人自觉自愿成为团结进步、为民服务的“石榴籽”。